三部委发布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 启动重点行业达峰和低碳产品供给提升行动

发布时间:2022-08-02

      8月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联合印发《关于印发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的通知》(以下简称“《方案》”)。

      媒体注意到,《方案》指出了工业领域碳达峰的总体目标,即“十四五”期间,筑牢工业领域碳达峰基础。到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较2020年下降13.5%,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幅度大于全社会下降幅度,重点行业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明显下降。“十五五”期间,基本建立以高效、绿色、循环、低碳为重要特征的现代工业体系。确保工业领域二氧化碳排放在2030年前达峰。

      为实现总体目标,《方案》提出了实现工业领域碳达峰的六大重点任务和两大重点行动,涉及面广,影响大。此前,在中宣部举行的“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表示,我国将启动实施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大力推行绿色制造,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持续推动光伏、风电稳步发展,进一步壮大绿色消费。

      嘉庚创新实验室研究员、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向记者表示,工业领域降碳将促进区域范围内产业结构新一轮调整,重点企业要积极通过技术改造升级和发展循环经济等方式降低减排的成本压力。不仅如此,未来终端消费者对绿色低碳产品的选择也将倒逼企业低碳转型升级。


推动绿色制造

      根据《方案》,我国推动工业领域实现碳达峰过程中将实施六大重点任务,即深度调整产业结构,深入推进节能降碳,积极推行绿色制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工业绿色低碳技术变革和推进数字化转型。

      其中,对于深度调整产业结构,《方案》指出,要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对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实行清单管理、分类处置、动态监控,严把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准入关,对不符合要求的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按有关规定停工整改。

      林伯强表示,工业领域降碳的过程,将对钢铁、建材、化工等重点高耗能企业生产带来成本增加,企业一方面要加快技术改造升级,促进降耗减排,另一方面要积极发展循环经济,节能减排,以减轻降碳过程中成本增加的压力。

      林伯强还认为,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我国区域范围内产业结构新一轮调整,高耗能企业可能会从东部向西北地区转移,即高碳成本地区转向低碳成本地区。

      为加快工业绿色低碳技术的变革,《方案》指出,我国将推进重大低碳技术、工艺、装备创新突破和改造应用,推动绿色低碳技术重大突破,加大绿色低碳技术推广力度,开展重点行业升级改造示范,促进工业减碳去碳。

      例如,在绿色低碳技术推广力度上,促进先进适用的工业绿色低碳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推广应用。以水泥、钢铁、石化化工、电解铝等行业为重点,聚焦低碳原料替代、短流程制造等关键技术,推进生产制造工艺革新和设备改造,减少工业过程温室气体排放。

      《方案》指出,还要积极推行绿色制造,即完善绿色制造体系,深入推进清洁生产,打造绿色低碳工厂、绿色低碳工业园区、绿色低碳供应链,通过典型示范带动生产模式绿色转型。

      例如,针对绿色低碳工厂建设,我国鼓励绿色工厂编制绿色低碳年度发展报告。引导绿色工厂进一步提标改造,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建设一批“超级能效”和“零碳”工厂。

      针对绿色低碳供应链构建,我国支持汽车、机械、电子、纺织、通信等行业龙头企业,在供应链整合、创新低碳管理等关键领域发挥引领作用,将绿色低碳理念贯穿于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生产、运输、储存、使用、回收处理的全过程,加快推进构建统一的绿色产品认证与标识体系,推动供应链全链条绿色低碳发展。

      记者注意到,目前国内已经有龙头企业积极推动绿色供应链的构建。以隆基绿能为例,该公司在2021年联合150家供应商发起《隆基绿色供应链减碳倡议书》,呼吁供应链伙伴行动起来实现气候承诺。


实施两个重要行动

      根据《方案》,我国将实施重点行业达峰行动和绿色低碳产品供给提升行动。

      其中,重点行业达峰行动主要涉及钢铁、建材、石化化工、有色金属、消费品、装备制造、电子等行业。我国将制定钢铁、建材、石化化工、有色金属等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研究消费品、装备制造、电子等行业低碳发展路线图,降低碳排放强度,控制碳排放量。

      比如,《方案》指出,在钢铁行业,到2025年,废钢铁加工准入企业年加工能力超过1.8亿吨,短流程炼钢占比达15%以上。到2030年,富氢碳循环高炉冶炼、氢基竖炉直接还原铁、碳捕集利用封存等技术取得突破应用,短流程炼钢占比达20%以上。

      在石化化工行业,到2025年,“减油增化”取得积极进展,新建炼化一体化项目成品油产量占原油加工量比例降至40%以下,加快部署大规模碳捕集利用封存产业化示范项目。到2030年,合成气一步法制烯烃、乙醇等短流程合成技术实现规模化应用。

      除了针对重点行业的碳达峰行动外,我国还重视绿色低碳产品的生产制造,实施绿色低碳产品供给提升行动。

      《方案》指出,完善设计开发推广机制,加大能源生产、交通运输、城乡建设等领域绿色低碳产品的供给,打造绿色低碳产品供给体系。

      对于构建绿色低碳产品开发推广机制,《方案》提出,推行工业产品绿色设计,发布绿色低碳产品名单。推行绿色产品认证与标识制度。到2025年,创建一批生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制修订300项左右绿色低碳产品评价相关标准,开发推广万种绿色低碳产品。

      “推行绿色产品推广与认证,通过终端消费环节对绿色低碳产品的选择,也将倒逼绿色清洁制造,推动绿色低碳产品的供应。”林伯强表示,目前我国绿色低碳产品认证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需要全国统一标准,通过权威第三方机构认证。

      对于加大能源生产领域绿色低碳产品供给,《方案》指出,加强能源电子产业高质量发展统筹规划,推动光伏、新型储能、重点终端应用、关键信息技术产品协同创新。另外,持续推动陆上风电机组稳步发展,加快大功率固定式海上风电机组和漂浮式海上风电机组研制,完善风电装备产业链。

      《方案》还指出,加大交通运输领域绿色低碳产品供给,到2030年,当年新增新能源、清洁能源动力的交通工具比例达到40%左右,乘用车和商用车新车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分别比2020年下降25%和20%以上。

      此外,对于加大城乡建设领域绿色低碳产品供给,《方案》指出,加快推进绿色建材产品认证。开展绿色建材试点城市创建和绿色建材下乡行动,优先选用获得绿色建材认证标识的产品。推广高效节能的空调、照明器具、电梯等用能设备,扩大太阳能热水器、分布式光伏、空气热泵等清洁能源设备在建筑领域的应用。


      来源:中国经营报


中国饮料工业协会(CBIA)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05171号-1